5月16日,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返还接收仪式在中国驻美国使馆举行。图为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蔡斯·罗宾逊发表致辞。
从被盗、被骗、流失海外、几度辗转到追索返还,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帛书”——战国子弹库帛书,人称“写在丝绸上的《史记》”“东方神秘主义文献”,历经79年颠沛流离,终于在北京时间2025年5月18日凌晨回到祖国怀抱。
当地时间5月16日,国家文物局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接收了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以下简称“亚洲艺术博物馆”)返还的子弹库帛书第二卷《五行令》、第三卷《攻守占》。躺在恒温恒湿的黑色运输箱内的两卷泛黄的帛书,纸张边缘的虫蛀痕迹清晰可见。这是中国首次通过完整证据链要求海外博物馆归还的重点文物,也是2024年中国联合18个文物原属国共同签署《关于保护和返还殖民背景下流失或通过其他非正义、非道德方式获取之文物的青岛建议书》(以下简称《青岛建议书》)后,重回祖国的又一件国宝级文物。
2025年7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将举办的“万里同归——新时代文物追索返还成果展”上,人们将目睹包括《五行令》《攻守占》战国帛书在内的一件件海外漂泊归来的国宝,近距离感受它们历经不同时空下的沧桑过往,见证国家强盛、民族复兴。
1942年在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遭遇盗掘出土的子弹库帛书,分为《四时令》《五行令》《攻守占》三卷,记载着战国时期的天文历法、军事策略与民间禁忌,字数900余字,用朱砂书写在丝织品上。1946年非法流失美国后,帛书中的《四时令》部分,目前由美国赛克勒基金会收藏,《五行令》《攻守占》在返还前由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
此次归还的《五行令》《攻守占》共计132件(组),主要形态为大小不一的残片。其中,《五行令》由“月名图”和写在“月名图”下面的文字组成,内容按照五行(木、火、土、金、水)讲述自先秦至两汉时期较为流行的四时十二月的宜忌。《攻守占》上面的文字则按顺时针方向以圆圈状排列,内容是关于攻城守城的方向、日期、时辰的宜忌,如东方部分记述了流星划过天空时的入城方位和策略,南方部分记述了守城宜遵循的具体日期。
“中国古代的选择术,兵家要用这样的一个东西,类似于军事技术,我们古代叫兵阴阳家,帛书第三卷就属于这个内容,大到国家大事,小到婚丧嫁娶和各种各样的行为,都可以放到选择术里,简直是一个生活的百科全书。”对子弹库帛书研究长达45年、早在1993年就应邀赴美参与残片揭剥工作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零这么认为。
根据李零的研究成果,子弹库帛书的内容广泛涉及神话、历法、军事禁忌等诸多方面,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战国时期楚文化,填补了传世文献的空白。以尚未回归、形态较完整的第一卷《四时令》为例,文字写在长47厘米、宽38.7厘米的丝绸上,分为甲、乙、丙三篇:甲篇主要介绍“岁”的相关知识;乙篇以“曰故”(即“在很久以前”)开头,论及寒气热气定阴阳、伏羲女娲孕育四子执掌四时、宇宙毁灭重建后祝融和共工重建春夏秋冬四时秩序的神话故事;丙篇讲述每个月做事的宜忌,彩绘十二月神图、居于四角的擎天神木图与文字紧密排布。李零认为,这种“转圈书写、转圈阅读”的独特布局,体现着“阴阳交错、四时流转”的哲学思想,反映出古人对自然规律、宇宙秩序、时间与生命的理解。
其中有关创世神话的记载,引发学术界联想:中国人所熟知的盘古开天辟地故事,出现很迟,最多追溯到三国。并且,它与古印度《梨俱吠陀》中的“原人”神话如出一辙。那么,中国是否有原创的、早期的创世神话呢?子弹库帛书便提供了这样的线索。
到目前为止,集中出土的帛书有两次,一次是1973年12月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的马王堆帛书,另一次则是被盗掘出土的战国子弹库帛书。作为时间最早且唯一的战国帛书,子弹库帛书所在年代为公元前300年前后,在纸成为主要书写载体之前,祖先“书之竹帛”,因此,子弹库帛书也被公认为中国目前最早的典籍意义上的古书。
“甲骨卜辞、青铜铭文不叫‘书’,像楚帛书这样‘书之竹帛’的才是‘书’。”李零强调说。并且,子弹库帛书图文并茂,是真正意义上的“图书”,如《四时令》就绘有十二个杂糅的神怪,这被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李学勤先生率先指出为“十二月神”。
“西方有一个很有名的古书,就是死海文书,它是关系到基督教、犹太教宗教信仰方面的一个重要文书,如果做一个比较,死海文书的年代要比子弹库帛书晚一百多年。子弹库帛书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意义绝不亚于死海文书在西方的重要性,它关系到中国的知识系统、中国人对宇宙和当时日常生活的每个方面。”李零说。子弹库帛书对于中国古文字、古文献研究以及中国学术史、思想史研究,都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
目前,国际上开展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的主要法律依据,是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1970年公约)和1995年国际统一司法协会《关于被盗或非法出口文化财产的公约》(1995年公约),尤其是前者,已成为国际流失文物追索返还领域最重要的法律工具。
然而,以上两项公约都只适用于公约生效后的被盗或非法出口文物,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文物原属国而言,数量众多的上述公约生效前的历史上流失文物,成为当前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的最大挑战之一,这也是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的重点、难点和公众关注的焦点。
“尤其对中国而言,历史上流失文物是指1970年公约生效前因战争劫掠、盗掘、非法转让及走私等不法原因或不道德手段被转移出中国国境的文物,包括‘第二次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期间的劫掠文物,及西方探险家以欺骗方式掠夺出境的文物等。”国家文物局有关部门负责人称。
所幸,去殖民化浪潮近年来深入国际文博领域,国际社会持续致力于通过制定和修改有关政策措施来推动殖民背景文物归还问题的妥善解决,主要殖民背景文物持有国要么通过立法要么通过制定政策,积极开展诸多有益实践(法、美、德、荷等国表现尤为突出),如美国史密森尼协会2022年发布的《基于道德返还工作小组价值和原则声明》,提出依据现行法律或道德标准来调查和处理其收藏品,并将在包容与相互尊重基础上的互动视为在有关过去和未来收藏的讨论中个人和群体间的最佳互动方式。
中国对此给予了积极响应并采取行动。2024年,中国主导发布《青岛建议书》,提出解决历史上流失文物追索返还这一国际性难题的原创性中国方案,公开表明“凡通过‘殖民、战争劫掠或欺诈手段’获取的文物,原属国可无限期追索”,成为文物原属国对西方博物馆关于历史上流失文物返还新政策的首次集体公开回应,为国际流失文物追索返还贡献了中国智慧,也为推动历史上流失文物追索返还争取了更大空间。
正是第一时间关注到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发布了关于返还非道德方式获取文物的政策性文件,国家文物局对亚洲艺术博物馆保存的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启动了追索工作。基于溯源及流转历史研究形成的扎实、完整证据链,以及以文物回归纠正历史错误、推动双方在专业领域的长期合作这一共识,经过多轮磋商,美方同意将文物退出馆藏并返还中国。
“此次返还,是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反映了亚洲艺术博物馆对良好管理的关注,以及这些文物应与其文化和考古背景进行对话的理念。”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蔡斯·罗宾逊在交接仪式上表达了文物返还的主旨,称返还协议为亚洲艺术博物馆开辟了新的、重要的研究途径。
“帛书回归后,将在文物原生环境中得到更全面、更为系统的保护和研究,让文物的价值得到更准确、完整的理解和阐释,也期待通过此次返还带动更多流失文物回归,并以文物合作为纽带,共同守护全球文明发展成果,推动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更加深厚持久的人文力量。”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说。
习高度重视流失海外中国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将其纳入元首外交框架。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先后59批次2180件/套流失海外中国文物回归祖国。其中2024年,共实现8批次213件/套流失海外中国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
2020年9月,国家文物局通过外交和法律手段,成功追索了流失在日本的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佛首,在“叫停拍卖、争取回归”的工作思路下,这尊佛首结束了百年漂泊、踏上归途;2020年底,“圆明园马首铜像划拨入藏仪式”令人瞩目,马首铜像成为圆明园流失海外文物中,第一件“回家”的重要文物;2024年10月,意大利返还中国56件文物艺术品,这中间还包括珍贵的佛教造像与古代文物;2024年,阿根廷返还中国14件流失文物,这中间还包括7件春秋晚期的青铜甬钟,以及汉代至南北朝之间的陶俑、俑头、铜蛙等……每一件文物都镌刻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完备的法律体系、尖端的科学技术手段和坚定的文化立场,更是促成文物回归的重要动力。
“历史上流失文物追索工作的实践表明,溯源及流转历史研究,是我们开展追索工作的必要基础和对外磋商谈判的重要依据,作为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全链条工作中的关键性环节,溯源及流转历史研究的质量和成果储备量,必然的联系到历史上流失文物追索工作的进展。”国家文物局有关部门负责这个的人说,推动溯源及流转历史研究,需要更加多中国文化与文物、法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加入到溯源和流转历史研究的队伍中,携手回答好共同面临的时代课题。
此次《五行令》《攻守占》追索工作中,李零关于子弹库帛书的溯源及流转历史研究成果,离不开其团队乃至20多名国际学者合力发现关键证据,诸如帛书原装木盒盖内侧贴有的英文标签——“1946年9月16日暂存于福格博物馆”、以欺骗方式非法将帛书带入美国的柯强1947年写给上级的密信中明确将帛书称为“战争纪念品”等,这助力国家文物局针对文物的非法流失形成扎实完整的证据链,进而于2024年4月向美国史密森尼学会提交要求返还的备忘录,真正开始启动国宝帛书的追索工作。
一个个重要的历史细节,犹如拼图中的关键碎片,渐渐还原出文物的流失过往。尽管它们寥若晨星,在文物守护者的倾力合作下,最终照亮了国宝“回家”路,照亮后世对往昔岁月的认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