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前教育是个体成长的基石,也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对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视程度逐步的提升:2020年,为贯彻落实《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逐步的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教育部制定了《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办法》,从普及普惠水平、政府保障情况、幼儿园保教质量保障情况等3个方面,通过客观评估各地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工作的实际成效,督促引导地方政府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的美好期盼。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说明,要“强化学前教育普惠发展”;2024年11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将从2025年6月1日,也就是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开始施行。
随着有关规定法律法规的颁布,“幼有善育”的美好愿景正在照进现实。在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优质发展的过程中,除了政府以外,家长和教师有其责任与使命。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的内涵,以及家长和教师在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优质发展的过程中的做法。
学前教育是指幼儿园对3至6岁的学龄前儿童根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和幼儿的身心特点,实施的保育与教育。
学前教育普及能够理解为通过扩大城乡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为每位幼儿提供享受学前教育的条件。具体表现在:科学优化幼儿园布局,科学测算学位供求,切实满足适龄幼儿就近入园的需求。
学前教育普惠是指通过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减轻家庭学前教育的经济负担。具体表现在: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由政府控价,使得绝大多数幼儿都能在收费合理的普惠性幼儿园就读。
普惠性幼儿园是指以政府指导价收取保育费、伙食费、住宿费的幼儿园,包括教育部门办园、其他部门举办的公办性质幼儿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其中,公办幼儿园是指国家机构、国有企事业单位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财政性经费或国有、集体资产举办的幼儿园。
民办幼儿园是指国家机构、国有企事业单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举办的取得办园许可证的幼儿园,包括营利性民办幼儿园和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
教育是国家的基本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的幼儿园教育可以让更多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孩子享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减少因家庭经济条件差异导致的教育不公。
普及普惠的幼儿园教育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师资配置,提高教育质量,为孩子们提供更丰富多彩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幼儿园教育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普及普惠的幼儿园教育有助于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育儿成本一直上升,普惠性的幼儿园教育可以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缓解家庭育儿压力。
党中央、国务院格外的重视学前教育事业,将普及普惠幼儿园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各级政府通过制定有关政策,推动幼儿园教育普及普惠,让更多孩子受益,促进教育公平。
教师应秉持普惠教育的理念,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需求,不因家庭背景、能力差异而区别对待,确保教育公平。
教师应不断学习先进的学前教育理念和方法,注重游戏化教学,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与探索精神。
教师应主动与家长保持沟通,及时反馈孩子的成长情况,指导家长科学育儿,形成家园合力,共同促进孩子成长。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教师应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制定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案,帮助每个孩子寻找自我的闪光点。
家长应主动了解国家关于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的政策,包括幼儿园收费标准、普惠性幼儿园的认定条件等,让孩子享受到优质且平价的学前教育资源。
学前教育不仅是知识的启蒙,更是习惯、性格和能力的培养。家长应注重与孩子的互动,通过游戏、阅读等方式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家长应主动与幼儿园教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园表现,热情参加家长会、亲子活动等,形成家园共育的良好氛围。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